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建设。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支持下,北航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已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学深度交叉融合的学科。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博士点、博士后站,生物医学工程国防重点学科、力生物学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康复辅具与系统民政部重点实验室、医疗器械与康复辅具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理、工、医相结合的典型的高度综合性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和“知识不断更新”的显著特点,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组织管理、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性的问题。面对挑战,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教改思路和“拓宽基础、瞄准前沿、构建梯队、自主创新”的研究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未来发展、具有领军、领导潜质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主要包括两类人才:具有学科前沿性和国际化视野的创新研究人才和能够引领生物医学工程行业的领军人才。坚持“厚基础、重实践、高素质、善创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热爱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科学事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善于自主学习、具有较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下,参照国内外同类学科实验教学的发展规律合趋势,并结合本学院的实验教学条件,经过多年的教学调研、研讨、探索和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理念: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个性化人才发展为牵引,构建和实施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融合人才的重要环节,而科研引导下的国际化、个性化、实战式、研究型、开放性实验是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和自主学习等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以上实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实验教学内容的组织、实验教学方法的实施、实验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实验教学运行的管理等等环节上,逐渐摸索和构建了一整套的大跨度多学科交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实施为重点,涵盖基础、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等实验类型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围绕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完善个人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中心,开展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运行和管理模式,形成了个性化、自主式、研究型、实战式的教学学习方式和开放式的管理运行模式。
目前,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系统等各个层次都已建有具有接轨于国际的高水平实验平台;其中,先进大型设备包括膝关节实验机、Micro-CT、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三维运动捕捉系统、三维粒子图像系统、动态生物力学试验系统、工作模拟功能评价系统等,设备价值4000余万元。实验室建立了完备的仪器开放和管理办法,所有仪器设备均对本科生开放,用于本科人才培养。
生物医学工程实验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职和兼职教师 35人,其中教师32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中心成员中还有兼职院士1名、长江学者1人、千人计划(A类)教授1名、新世纪人才5名;7位美国院士、知名科学家担任名誉教授。同时,中心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从低年级起就为进入各实验室的学生配备导师,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来丰富和完善教学体系,全面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动手能力。中心师资队伍所有成员都全面参与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为本科生担任导师。
中心十分重视通过校企合作,特别是利用企业资源来提升实验教学能力。中心与纳通医疗集团、驼人集团、天智航、乐普、谊安、麦邦光电、航天长峰等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在中心开设企业课堂、举办企业家面对面活动等方式实现企业资源和高校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合。
中心已经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有较重要的影响力,与协和医院、积水潭医院、宣武医院、同仁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国家康复辅具中心、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航天员中心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些医院和研究所的40余名学生先后在本实验教学中心接受过培训。
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的建设,以大跨度交叉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和核心,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优化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不仅可以完成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系统等各个层次、不同方向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而且可以开放学院、学校、北京市、乃至国内其它高校进行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创业的实践和实训。通过建设,力争成为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的、有辐射力的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基地和创新实践能力培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