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告 > 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

樊瑜波课题组博士生王景辉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2023625日至630日,第72届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于在德国博登湖畔的林岛召开,我校医工交叉学科群樊瑜波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王景辉同学经过多轮严格选拔,最终入围受邀参会名单,这是北航学子首次受邀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自1951年起开始在德国林岛举办,每年从世界各国邀请以化学、物理和医学/生理学为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从世界80多个国家挑选出来的青年科学家与优秀博士生。202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的主题为生理学/医学,樊瑜波教授课题组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景辉经过学院、学校推荐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的函评、会评和面试最终入选,作为中国大陆入选的30位年轻学者之一参加此次学术盛宴。

 

中国代表团行前颁发证书仪式并同兰玉杰副主任合影

本届诺奖得主大会汇聚了20位生理学/医学诺奖得主,19位化学诺奖得主,1位和平奖诺奖得主和1位图灵奖得主,另外还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青年科学家。诺奖得主们在这里通过演讲、学术报告、公开辩论和答疑、小组讨论会、聚餐和散步、晨练/野餐等多种形式或媒介与年轻学者们进行为期一周近距离密集的交流。参会学者从这些交流中可以获得很多科学上和人生上的启发,从而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提升学术品味,并且获得非常优秀的学术资源。

诺贝尔获得者大会上的精彩瞬间:诺奖得主John O’Keefe分享海马体中发现关于大脑定位的细胞的经历;在博登湖林道-纽美岛航线上与世界各国学者近距离社交;80多个地区的学者身着民族特色服装共同度过美妙的巴伐利亚之夜。

与诺奖得主的交流心得

开幕式上诺奖得主的位置就在我身后,当40位诺奖集体出现的时候我当时兴奋到手心出汗,要知道这些得主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造福全人类的工作,他们的成果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和外界的看法,共同托举起了现如今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开幕式上Frances H. Arnold Morten Meldal依次做了开幕演讲,Arnold讲述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最大的体会就是要让科学造福人类,而Meldal告诉我们要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科研。他们用自己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曲折的科研故事告诉我们平凡朴素的道理,让每位听众都沉浸其中。在会议上,这些科研巨匠不再是书上网站上刻板的教授画像,都成为了立体、鲜活的存在。交流的时候礼貌的看着对方的眼睛,和我们在晚餐上称赞会议方的用心安排,在舞池里和青年科学家们翩翩起舞,谈论到兴奋的时候晃动着身体,那些曾经只能在报道中见到的科学家们在现实中其实非常平易近人,很有亲和力。

在大会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超分辨荧光显微镜发明人,14年化学诺奖得主Stefan W.Hell讲述的在超分辨荧光显微镜的发明过程中,从原型机到后来的成品显微镜,他和他的学生废寝忘食的更新了10多个版本,将荧光成像从单色荧光到多色荧光,单光源到多光源,直至现在仍然向着纳米级别的分辨率逐步逼近的故事。这正是一个生动的医学工程的实例,在其中我看到了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会后交谈中,他提到当在科研中遇到实际困难时,一定要鼓起勇气,从问题的源头出发,要让勇气盖过困难,不能总是选择简单的方法,要坚持用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科研问题。我想这大概是他能获得成功的不二法则吧。图灵奖得主Shwetak N. Patel 是最年轻的嘉宾,在会上他发出倡议将AI与传感器和移动计算机处理技术结合起来更好的造福人类健康。这种将学术理想和人类命运联系起来的做法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震撼。科学研究是属于他们的一方天地,也有不少诺奖得主拥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独特的人生感悟和生活智慧。荧光蛋白发现者Martin Chakfie分享了自己经历异地恋、做实验失败、申请博后、先后多次跨学科学习的经历和自己的深刻体会,告诉我要在年轻的时候多经历,不要轻易选择安稳的生活。科研和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对这些学术巨匠来说尚且如此,对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更是充满了挑战。不管是什么专业,不管是哪个方向,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曲折,有可能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去解决,但正是通过这些曲折才能更加清楚地理解自己的动机,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

王景辉与诺奖得主合照:左上为2007年生理学/医学诺奖得主Mario R.Capecchi,因首次发现了对特定基因的靶向敲除而获奖,人类因此拥有了克服任何突发疾病的理论和研究基础;右上为2017年生理学/医学诺奖得主Michael M.Rosbash,他发现了影响生物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左下为2022年化学诺奖得主Morten Meldal,点击化学的开山鼻祖,对化学化工产业了深远影响;右下为2019年生理学/医学诺奖得主William G.Kaelin Jr.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机制;

王景辉是我校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的2021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樊瑜波教授和刘笑宇副教授,樊瑜波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生物力学基础及高端医疗/康复装备的应用转化研究。北航医工学科拥有顶级的国家产教融合平台、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借助于国内顶尖科研平台,王景辉结合自身背景和课题组专长,将研究方向聚焦在仿生触觉传感器、人机交互界面和设备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在Trends in bio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等知名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获奖。任何医疗工具的进步都离不开工程师的打磨,北航医工板块在国内最早提出并践行医工交叉培养理念,在这里,我见识到了先进的康复机器人、国产化ECMO呼吸机、手术机器人、植介入医疗器械等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和装备的全过程。在北航学习工作的过程中,科研本身的样子在我眼中逐渐清晰;在未来,我想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以造福人类健康为己任的一流医工交叉工作者。这是王景辉对入围的真切实感。

通过本次大会,北航学子向世界上顶尖的科研机构和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展现北航、介绍医工。对于许多医学背景的参会者来说,他们对北航医工在空天生理方面的研究充满了兴趣。在会议上丙肝病毒的发现者Prof Charles M.Rice了解到北航在致力于医学和工程学的深度交叉融合后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的课题,单独的医学和单独的工程学都无法对现如今的医疗条件做出重大的改变,多学科的深度参与才能够克服新挑战。王景辉同学的本次入选其实也是北航践行医工深度交叉融合的良好证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医工交叉学科群学子走上国际舞台,更好的展现北航风采。

会前参访德国学术科研机构的精彩瞬间

致谢

在这里,王景辉特别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和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基金会的全程资助,尤其感谢中德中心的刘秀萍主任、石晓宜老师、朱美兰老师的全程陪伴和辛苦付出。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学科群的培养尤其导师樊瑜波教授和刘笑宇副教授的指导和支持,以及学院、研究生院、学校相关老师在前期沟通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在申请过程中给予的鼓励和指导。

 

相关链接:

中德科学中心:

http://www.sinogermanscience.org.cn/

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https://www.lindau-nobel.org/